「藝術」碰上「跨文化」,藝術算是全球共通的語言嗎?

這個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IMG_8954 2

這篇是從這麼問題為出發點來探討,也分享Ivy近期帶的藝術工作坊心得。 當然此篇為個人經驗的觀點,也歡迎留言分享不同的想法~

(文中照片因保護參與者,皆已打上馬賽克,請勿拿去濫用)

 

你認為藝術是全球性共通的語言嗎?

第一次被問這個問題,我毫不猶豫的回答「是」,

在受了英國藝術治療的訓練教育後,最常被推廣的想法就是藝術是人與人之間共通的非語言交流,確實當單純的欣賞或創作一幅畫,我們不需要繁瑣的解釋或介紹,哪怕是幅抽象畫,人人都可以從當中感受到畫者的某些情感或想法,這就像是人類共同分享的群體經驗或集體記憶,最簡單的例如「微笑」和「哭臉」都一致的對像某個我們所熟知的情緒。

 

但 藝術也可以只屬於「個人」,用英文表達就是所謂的很Personal experience 或更學術的概念 Person-centered. 例如不是人人都覺得「紅色」就代表激情或火熱、「藍色」就代表自由或穩重,同樣的一幅畫,縱使畫者有自己創作的想法,觀者也可以有百百種的看見和聯想,這些聯想甚至跟觀者的個人經驗很有關連,例如作品如果出現鳥籠可以代表著不自由或綑綁,對其他人也能代表著舒適圈或家等等,

也因此···在藝術治療裡,若要回到最根本的去認識了解個案真正內心的感受我們傾向不去「分析解畫」,反倒是讓「原作者」自己去分享訴說他的作品

 

而隨著Ivy有機會帶越來越多不同海外背景的人創作,從藝療師的角度發現,

當「藝術」碰上「跨文化」也不全然是這麼“共通性”的語言,反倒要小心地訴說分享···

例如歷史上常見的肖像畫和西方國家常出現的宗教信仰畫,滿滿紀錄關於耶穌的故事和雕刻,但對有伊斯蘭文化背景的朋友來說,不用說看不到穆罕默德的畫像了,一切人像甚至是活物的畫像都不樂見,容易被認為是不敬,畫作中若有人像也都是萌著面紗。

 

這次Ivy有機會在英國的OM基督宣教機構,帶領一群來自德國和瑞士的神學生一同創作藝術,這個經驗非常有趣又有挑戰性,除了語言上他們的母語是德語,雙方的英文都很有限以外,

加上德國瑞士的文化背景和同學們的神學背景,真的是碰撞出了不少新的衝擊啊···

IMG_8982

 

台灣文化長大的Ivy我來說,從小對於教導者、帶領者或長輩給予什麼,通常都不會有太多的疑惑,就像乖學生一樣在台下接收一切台上老師說的,自己覺得就像一塊單純的海綿容易吸收,也對於新的外來的事物都抱有偏向較“正面”的新奇感,就像在台灣似乎有的一種景象,在夜市如果有人推銷叫賣一些沒看過的新產品,總會有不少婆婆媽媽們圍觀聽得如癡如醉,縱使不全然清楚叫賣者指的產品功能是什麼,從眾的效應就很容易會讓人買單~

再來到英國後,Ivy覺得英國的文化偏向「個人主義」一點,比起群體和從眾,更重視個人,也懂的表達自我想法與意見,當然通常是以一種英式的溫和又不失禮貌的方式表達~對事物的防備心相對較高,會想知道背後的理論根據從哪來,但通常只要提的出來都很好配合,也很喜歡跟隨著當下氛圍的節奏和感受走,因此是偏「個人」卻又有「彈性」的融入全體的存在感。

而Ivy目前所認識的瑞士和德國文化,則是另一種鮮明的代表,從藝術層面說起···二戰後著名的「包浩斯藝術」就是起源於德國,有著「冷,極簡,機械」的工業建築風格,講求實用、規律、富有秩序、非個人的、理性化的設計,這樣的風格也可以從他們的名族性裏發現端倪。

另外在德國希特勒的歷史事件後,他們也被教導凡事不要一味的接受和聽從,最好要去提出質疑,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就在這樣的背景文化下,再加上他們是從瑞士神學院來的神學生,當Ivy用著“英國的風格”與“台灣的思維”帶著“沒有標準答案”的藝術創作時,立馬可以感受到團體動力中的衝擊與不自在,有人開始提出疑問,想知道這樣的藝術活動有什麼聖經神學上或科學上的根據?為什麼要如此的創作?創作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評定畫裡面看到了什麼?甚至細節追問到創作時我放的背景音樂是從哪裡來?擔心這是什麼異端儀式等等···

IMG_8983

 

如果事先有更多的準備,真要在神學或科學上提出根據,答案肯定是有的···此篇當然不會細講,

Ivy真正要分享的是接下來他們自己與藝術展開了對話,似乎「藝術」自己 為自己發聲了···

 

在其中一個創作過程中,Ivy沒有設限一定要畫什麼,當然因應著他們的文化習性,我還是給出了一些清楚的指導方向,在場沒有人是對繪畫有自信的,因此我邀請他們用單純的點、線、面與色彩去設計創作,因此成品多半出來的結果會是抽象畫,不過,縱使只是點線面堆疊的抽象畫,還是能看到類似德國包浩斯的影子,他們的線條或用色在隨性中仍有一些規律和整齊(我想光是沒有用尺去測量等距離,都是他們在藝術上的突破了吧

IMG_8958 IMG_8957

 

有趣的是···

有些人在創作中發現了,畫出來的線條讓他們聯想到一些個人的經驗故事,甚至同一桌的人在分享時,發現這些經驗故事縱使非常的personal~卻在彼此之間都有所連結,

另外人從一小撮雜亂的圈圈線條上,聯想到他看到一位印度穆斯林信徒在額頭上畫的圓點點,因此後面畫成了一張穆斯林的臉!

IMG_8991

 

最奇妙的是···

他們的創作默默的與自身的神學背景有了連結,許多人在線條的交會中,看到的不是普通的十字路口或圈圈叉叉,而是“十字架”,有人分享到黑色的圈圈對他來說代表著身為人的罪,而一些光輝就像是神的救贖,紅色代表著耶穌的寶血。

而就基督信仰來說,當人選擇接受了耶穌,神的靈就住在我們人的心裡,而透過藝術將心中的圖像呈現出來時,也可能是神給的異象,且神是無所不在、無法被設限,因此也能透過使用藝術,來啟發人心。

當然德國人似乎對分享心裡的感受比較防備,因此光有這些發現且願意分享其實已是個大突破!也讓我們透過藝術,能進一步認識自我與彼此。

IMG_8961

 

在這個活動中,他們正透過藝術,是一種較不熟悉的途徑,在沒能去測量或查證的創作過程中,去觸摸到防衛機制下的內心深處,這是Ivy所無法用言語去解釋或人為能夠事先設計去達到的···就像是他們自己與藝術對話了,而「藝術」也為自己發聲了!

 

當「藝術」遇上「跨文化」,或許就“帶領者”的角度來看,似乎要更多的準備且小心地訴說,

但就「藝術」的本身而言,它的本質沒有改變,它是中性的,

Ivy覺得藝術就像水一樣,不論遇到哪一種人,總有辦法穿過積石,默默地流進他的心裡,且溫和卻深刻的吻合了那個人心裡的形狀,而這樣的經驗是很個人的,是旁人不能評斷和質疑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洪短兒 的頭像
    洪短兒

    Ivy,短兒的藝療避難所

    洪短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