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522583_439203080496275_4784125131271588606_n.jpg

小時候有一部電影叫: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媽媽跟女兒在意外中交換了身體,媽媽的工作是心理治療師,但她教女兒照樣去幫她工作,並囑咐只要聽聽點點頭,然後問: 你感覺如何?(how do you feel about that?)就好,不要給任何意見,那時候看了有滿頭問號,心想有那麼簡單?現在想想好像蠻能理解的...但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常常個案來找心理治療師,都會帶著一種期待,期待治療師能幫他解決、幫他變好、幫他處理、幫他治療...聽起來很合理,但短兒在學習了兩年的藝術治療,漸漸發現這樣的期待可能放錯了...

之前我也一再地強調,治療師也是他更可能只是突然進入個案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他或許能從眾多過去諮商經驗中看出一些你生命問題的端倪,但在不夠了解這個人的況狀下給出任何意見都是危險的。再者,治療師不像醫師能開藥,開藥往往是希望能緩和一些急性的心理症狀,但心理治療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建立一定的關係和信任感,讓個案的生命議題和模式,在足夠安全的狀態下的被逐漸地揭露。

那治療師到底是在幹嘛? (沒能幫我解決問題還收一堆錢?!)

 

治療師可以是: 發覺轉變和亮點的眼光

在團體督導覺得有一句話很中肯, 身為治療師: we are not the one to fix it, we are the one to recognize the little moment which may make something different in their own lives.

治療師不是來修好一切,而是來 發現個案在治療關係中(或使用藝術媒材中),有一些小小的不同或亮點,這樣的亮點可能是個案對於原本執著的事件有了新的小轉念,又或是個案跟人的眼神互動更多了一些,也可能是個案在用媒材上更加的大膽。當然也可能是負面的發現,發現了個案似乎不如他口中所說得如此不在乎不難過,或發現個案對於某個事件的情緒異常的大。

這些發現,都會是身為治療師,用心理角度的理解分析下,在往後的治療目標上可以思考的方向,也可以是跟個案分享,讓個案更加了解自我的機會

art-therapist.png

治療師也可以是: 一面鏡子

在心理動力取向裡,尤其是非語言的治療例如藝術治療和音樂治療,常常會提到一個動詞是: mirror(反映), attune(調和),以藝術治療來說,當個案在畫畫,有些治療師可以選擇在一旁看著,也可以一同加入繪畫,而這個繪畫的過程,治療師往往不只是做自己想做的,倒會試著透過動作來反映他眼中的個案,又或是從作品去呈現他聽到的個案,這不只讓個案知道自己是被聆聽的,甚至治療師的作品或鏡射的動作,彷彿能成為另一個角度來讓個案看到自己。

在音樂治療裡,有些個案的口語能力不足以完整的表達,有時候單純的敲打節奏也是一種溝通,治療師也能從個案零星的節奏中去即興的做合音,彷彿也在回應個案的聲音,比起直接用口語說:「我在這裡陪你」,這些小小的細節,無形中都會使個案感受到另一種陪伴,有時這些感受甚至是更深層的、需要用心去體會的。

 

治療師真正能做的是: 創造讓個案成長的環境和機會

另外我也相信,剛剛上述的小轉變和小發現,往往不全然是治療師帶來的,而是個案自身有能力帶出的,因此...人往往在身心感到最舒適安全的狀態下,會更加願意敞開自己、揭露情緒,而治療師就是那個創造這樣一個機會和空間的腳色,因為深信,其實每一個人對於自我的人生議題,是有潛力去面對或承接的,與其直接給予建議,不如讓個案自行發揮、找到自我的能力和創造力,不只讓個案能有自我肯定的機會,也能真正讓個案的生命成長,這就像是父母寧可教孩子生存,也不要養孩子一輩子,治療師更不可能陪個案一輩子阿…

對此也分享一小段我陪伴個案的經驗,也是經過與專業督導討論後的發現(基於保密原則,描述都有經過更改,但實質要傳達的不變)

我有一位個案有幻覺的症狀,也表示常常會被這些幻覺所攪擾,在一次藝術治療中,他用畫筆在紙上所畫的線條也彷彿都在跳動,但他在繪畫的過程,個案也表示好神奇,他發現:這些幻覺在畫紙上不那麼威脅了,反倒是它們要閃躲我的畫筆!他手持畫筆彷彿成了能掌控這些幻覺的主人,而畫在紙上的動作也彷彿是卸下這些幻覺的過程,這張有形體的畫紙更成為了乘載他幻覺的容器。

而這整個過程,我身為治療師也沒特別做些什麼,我唯一做的就是:創造開啟這個治療空間,準備他可能需要的媒材工具,察覺他面對幻覺所產生的情緒,並且透過詢問他的感受與看見,讓他與現實和自我有所接軌,但說真的,是個案自己找到了這個與幻覺重新互動、甚至控制它們的方法。

 

治療師有的能耐就是:陪你一起找答案

治療師從來都不是坐在那裏聽一聽分享,就能解答所有人生的疑問(如果這麼厲害,這個世界不就簡單太多了)

一個同學就分享到,他有兩個督導(一個在實習單位,一個在學校),當他同樣丟出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他們的回答都是”I don’t know”,但同樣的答案裡卻能夠感受到對方不同的態度,一種是逃避的說我不知道,一種是:我不知道,但我想跟你一起找到答案。

常常光是這份態度,就足以讓這份治療關係繼續下去,也同樣的...讓個案知道,這樣的未知是合理的,不是他的錯,且有人願意陪伴他,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並且,個案可以相信,在他人的陪伴下,是有機會自我找尋答案甚至自我療癒的

 

治療師也能秉持著:個人中心的精神

這個個人中心不是指自私的意思嘿~是指心理學派:Person-centred therapy的概念,也就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或一套標準程序,能套用在所有個案上,不像其他治療有某種程序能跟隨,其實短兒我更喜歡個人中心治療,因為治療師要完全依照不同的個案,給出量身的治療關係與互動。

舉個例子: 當團體中一群個案都是患有老人失智症,我們可能會假想他們都共同擁有的特徵或反應,但其實不然,當其中有個案嚷著他的錢被偷了(很多失智症患者會產生類似情節的焦慮懷疑),要怎麼回應也完全因人而異,有些個案適合所謂Validation告訴他實情但同時同理他的感受,但有些你若告訴實情只會讓對方更加情緒化,可能就會需要轉移注意力,讓個案將焦點放在其他事實上。

這也很像身為父母,哪怕只有兩個孩子,都還是能發現兩個孩子之間不同的性格,並且慢慢摸索了解,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比較適合某一個孩子。

因此如果有機會聽聞某位治療師跟某位個案的互動(最好是不要啦),其實無須作比較,更不用質疑為何對他有效我就沒有,很多時候不全然是某位治療師的功力如何,可能單純就是對方也還在摸索與你的相處模式,又或是你適合再找另外一位治療師,一位能真正給予你舒服的或適合的互動方式?當然這也只是假設,若發現怎麼好像換再多都得到一樣的感受,那不妨可以跟當下的治療師好好探討,到底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又或是是否無意識的將某種模式重複帶入了呢...

 

這篇要分享的不多,但仍然想給在努力成為治療師的大家,以及對於治療師有諸多期待的大家,一點小小的鼓勵與想法

短兒也還在更多摸索何謂治療師的腳色定位,每個人自我療癒或走過低潮的方法都不盡相同,面對個案的情緒暴漲,要如何處之泰然的承接,卻又不顯得專業的太冰冷,面對生命中太多未知的議題,又要怎麼仍帶著盼望,相信自己在做的是有意義價值的?

這會是一趟一生都會繼續探索的旅程

 

 

圖取自: NHS Scotland career, art therapist: https://www.careers.nhs.scot/careers/explore-our-careers/allied-health-professions/art-therapist/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洪短兒 的頭像
    洪短兒

    Ivy,短兒的藝療避難所

    洪短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