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開始也會有結束,在此生沒有人能帶走誰或跟著誰到死亡的那一刻。
這篇的開頭聽起來很心靈雞湯... 但卻也是真實反映在治療關係中,因此今天來談談短兒在英國學習到治療關係的尾聲。
我在藝療的第一年實習就發現,老師們特別重視也特別小心地要我們處理好療程最後的 Ending,療程開始後從陌生到建立關係,再到熟悉並且到產生某些移情心理的機制,又或是防衛機制的拆卸,但終究會有結束的時候,治療師終究不可能陪伴個案一輩子。
通常結尾的形式很因人而異,最常聽見的可能是治療師陪個案一起回顧所有的作品,在回顧中就像統整整個療程,除了一起細數創作的痕跡,也常會在創作中發現到一些自己的變化又或是時常出現的模式。也聽過一起創作最後一件作品當結尾,不論是什麼樣的儀式感,最重要的還是讓個案在足夠的安全感和心理預備下,理性和感性都接收到結束的訊息。
另外,這個Ending最好要在療程的最一開始就要跟個案提及,例如我們最後一堂的時間是什麼時候,而在療程過了一半後也要提醒個案剩下幾堂課,在最後的倒數五堂可能甚至每次都要提醒還剩下多少次,我甚至還做了表格帶著更具視覺化,這麼多的提醒是為了什麼?剛開始我不太明白,但漸漸在一些經驗中我有了點領悟,以下的分享實習中小小的經歷...(因為保密原則的關係,有些細節依照事實有點更改,但意思傳達不變喔~)
我的第一年個案是跟孩子,整個治療長度大約16周,依然記得縱使我試圖預備對方的心理讓他知道我們說再見的日子近了,在最後一堂療程,個案依舊死命地掙扎,用盡各種方式想拖延時間來挽留這微妙的治療關係,若孩子也剛好有依附關係和分離焦慮的問題,這個Ending帶給他的影響也就更明顯與抗拒,直到最後我拿出了預備好的一封道別卡片,個案才靜下心來意識到他無能為力只能接受,卻也因為那張卡片的舉動,彷彿他的不捨有稍微的被接住,最後他微笑地道謝與道別,雖然我無法繼續陪他走下去,但至少他知道自己不是被遺棄了。
第二年我的個案是老人, 相對地面對Ending就有很不同的反應,但情緒卻是相似的,身為年過半百的老人,多多少少生離死別都經歷過,面對我這位突然進入他生命中幾個月的新面孔再道別,記得老人顯得較能接受,卻也會忍不住問:「結束後你還會有機會再回來走走探望我嗎?」當我只能堅定又忍心的說:「我無法給你任何承諾,肯定的是,治療關係結束了就是結束了。」個案也用禮貌微笑掩飾了不捨的情緒,最後他帶著所有自己的作品,還給我一個擁抱說:「那你未來要加油!你要好好的喔!」那一刻我也深深被感動,縱使我們無法陪伴彼此到最後,彷彿我們依然會在往後的日子,帶著彼此共創的記憶,繼續前行。
還有一個Ending也很值得分享,第二年我也有帶一個開放性的團體治療,意思是成員不固定,每周在病房裡個案都能自由加入,這樣的團體在關係上就與一對一很不同,要預備結束團體前,我想了很久要怎麼做一個好的收尾,畢竟誰會來我也無法預測,我更有種莫名的愧疚感,因為這些個案還只能繼續留在病房裡度日,說穿了,要離開說再見的是我,後來跟督導討論釐清到這點後,發現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離別也可以是另一個新的開始,它不全然是負面的,為了傳遞這樣的領悟給這些個案,最後一堂治療,我準備了春天開花的種子,種植是大部分英國人很喜歡的休閒,病房中央也有一個小花園,透過種子彷彿是另一種我留下來陪伴他們的形象,並且讓他們在春天到來前,能有一種新的盼望,記得隔週我回去醫院,忍不住透過記錄看個案的狀況,感動的是他們延續了同一時間一起作畫的習慣,甚至也都主動要出去幫種子澆水。
以上都是還算幸運能好好告別的例子,我也經歷過毫無預警說再見的例子...下一篇主要會是我個人面對的心路歷程,以及我如何透過藝術治療處裡情緒的過程。
但先在這篇做一個小結尾,
提到心理治療,很多人都只專注在過程,卻忘記了結尾可能帶來更大的影響,當個案走出治療室,終究要獨自繼續面對他的人生,治療師也是,雖然治療師往往得在當下表現得比個案更堅定不被情緒影響,但人或多或少到了離別的那刻,那怕做了再多的心理預備,心裡都還是會酸酸的,更別說是毫無心理預備的分離,可能會觸動過去的創傷,甚至造成二次的傷害。
然而,一個好的結尾可以不只是感傷,也可以是帶著過程所學習的,展開一個新旅程的開始,這兩年的實習讓我學習到了,離別課題的重要,更可以被正面的看待,不單只是接受告別,也是幫助自己更把握活在當下啊~
以上是短兒小小的學習分享,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期待看到有共鳴或不同想法的回覆一起交流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