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要分享短兒至2019年入學QMU(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 的
藝術治療碩士(MSc in Art Psychotherapy),直到兩年後2021畢業的心得~
(已經拖一年了終於打出來
發現除了越來越多人對於學藝術治療有興趣,一定也會想問畢業後的感受甚至是未來的方向,
但此篇分享是就我過去求學階段的心得感想,後續因為疫情還有新舊教授的一些變動,
後面進來的學弟妹們可能會跟我所經歷的很不同,因此請斟酌當參考就好囉!
英國QMU的藝術治療系主要以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依附關係理論(Attachment theory) 和個人中心(Person-centered) 為主要取向,這些短兒在過去一些文章裡多少有提到,有興趣可以更多查詢這些理論~
這篇心得主要分成 1. 實習階段 2. 在學課程感想 以及 3. 寫論文的心得 來分享~
1. 實習階段:
在QMU的藝術治療是兩年的學制,總共就會去兩個不同的實習單位,在第二年換第二個實習單位,第一年剛開學會有五週的準備和上課,實習在第六週的Reading week(就是自己念書)以後就開始了!實習的單位不用自己去找,學校會依照你過去的經驗和參考你的期待去媒合,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到自己想去的實習單位,並且,不同實習單位的狀況和督導的能力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幸運一點,自己的督導給的幫助很大,但也有人比較吃虧,實習的場域不太友善,個案一直搞失蹤,又或是實習的督導並不是藝術治療相關背景,這時候就很仰賴在學校的督導,因此每週學校都會有團體督導,一起討論這週自己在實習時發生的事情。
因為英國本身的文化還有理論的取向背景,整體而言的實習過程,老師督導們較多期待我們親身去嘗試和體會藝術治療,而不是照本執行特定的方式,尤其面對不同個案的背景,沒有特定的治療架構,
治療師本身就是那個治療“工具”,透過我們在過程中的感受,去分析理解個案可能會有的潛意識、感受或意圖。
舉例來說,
當我們進到實習單位,很多時候除了事先準備好各種藝術媒材,接著就是讓個案自己決定,選擇今天想做什麼和用什麼媒材,治療師不會去限定,反倒是鼓勵個案去自我探索和主導,結束後再透過治療師自己寫紀錄和反思,去察覺和慢慢擬定出治療的可能方向。
短兒第一年是在當地小學實習,有些孩子可能整堂治療裡都像在“玩”,而不是繪畫創作,但我也被老師鼓勵就允許他玩,在玩的過程中去察覺這個孩子的需要。一次,其中一位小孩跟我玩丟汽球,無意間我提到要不要裝飾這個氣球,他便自己在氣球上加了一張臉,奇妙的是,他開始對那顆氣球很暴力,彷彿在霸凌某個人···而這樣的觀察就讓我了解更多這個孩子的家庭背景對他的影響,也進而能在相關議題上更多幫助這個孩子。
會有這樣的進程,就是回到前面提到的,個人中心理論很鼓勵讓個案成為那個中心主導,治療師更像是陪伴者,陪伴個案一起找到他最舒服的治療方式,再一起挖掘更多深處的議題。
我的第二年則是在當地的醫院服務失智症老人,面對不同的個案群,也得在帶領藝術治療上有彈性的調整,跟督導討論後,決定在與老人工作時帶入一些較廣的主題,因為發現有些老人面對空白的紙張時,變得焦慮而不知從何開始,但如果在開始前給出一點大方向,其實有助於鼓勵他們嘗試,又不會太侷限他們想要延伸探討其他的主題。
整體而言,短兒覺得在實習上是最刺激但也是學習最多的!
剛開始會覺得還沒學什麼就被丟到戰場上?!也常常很焦慮自己做得對不對,但也因為有督導及學校老師每週的檢討和關照,其實放鬆的去嘗試,真的有很大的收穫,並且QMU常強調與個案建立關係,這樣的關係建立是需要時間的,絕對不是一開始就能找到治療方向,也常常在每堂治療結束後,透過自己寫筆記和反思,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和進展。
2. 在學課程的感想:
誠實來說···是我比較失望的部分,首先是課程真的不多(心想我繳的學費都去哪了···)
除了每週一次針對實習的團體督導以外,印象中一週裡就是兩天上課、兩天實習,剩下一天自己要去找治療師做個人治療,主要課程的部分包含一堂理論課程、一堂偏向實務操作或工作坊體驗的課程,和一堂與分組的團體一起創作的課程,到了碩二還會有一堂是關於論文指導的課程,但碩二整個班級在一起的時間就更少,比較多是分成小組的去進行一些團體討論和發表,英國還是很喜歡學生有額外的時間自己去讀書學習啊~~
一堂理論課程:
通常會與音樂治療系一起上課,短兒覺得如果像我一樣不是心理諮商背景的人,這堂課會幫助你在理論和心理取向上增加不少知識,這些知識也都有助於運用在實際操作上,但不同老師帶領的方法也不同,有時候課程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跟同學”討論”,討論了老半天也不會給你一個標準答案XD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上課前老師會丟很多自己要先閱讀的文章和書籍,事先閱讀後再上課,真的會比較進入狀況,畢竟一堂課的時間很難填鴨式的教太多,西方人的教育還是必較喜歡有互動性和討論表達個人的想法啊!
另一堂偏向實務操作或工作坊體驗的課程:
教授們會在每週針對不同的主題去探討,有時是分享他們實務經驗,有時是玩角色扮演或操練專注聆聽,有時還會請外面的人來帶我們做一些類似工作坊的體驗,短兒個人蠻喜歡這堂課的,透過老師們的經驗分享和實際體驗,常常讓我對藝術治療的想像更擴大
而最後提到與分組的團體一起創作的課程,如果沒記錯的話叫做IPL(Interpersonal learning group):
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在團體互動的過程去學習,這堂課有點像是參加固定的藝術團體治療,會有老師帶領開頭和收尾,但大部分時間就是自己創作,創作完再回到團體中分享和聆聽,短兒個人覺得這堂課比較像是一段關照自己的時間,很輕鬆沒什麼壓力,可以訓練自己情緒的察覺與藝術表達的連結,有時候也能從其他同學的分享中練習聆聽和怎麼提問。
最後一部份就是身為研究生一定少不了的 論文心得 啦~
論文的題材是以第二年的實習為主,過去主要都是寫案例分析case study,從實習中挑選某一個個案或團體,擬定方向並進行紀錄、分析和統整,但由於第二年遇到了疫情···亂了很多人實習的時程和計畫,老師因此開放更多論文的走向,除了案例分析以外,也可以選定某個理論做分析研究,不知道疫情過後有沒有什麼變化~
但如果像我依然選案例分析,其實蠻容易的,很像是統整記錄所有跟個案發生的過程,最後彙整出幾個重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師們似乎都不鼓勵我們一開始就擬定主題,反倒希望我們所有實習都結束了,再透過彙整的過程中找到論文的主題,但不得說,寫完論文後真的讓自己針對某個族群的認識大增!例如我是針對藝術治療對失智老人的幫助做探討,寫完真的覺得自己變得有點“小專家”的感覺,
而身為國際學生,發現學校老師在論文上還蠻幫助的,其實只要按時跟著指導教授要的進度步驟去完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我一開始連論文是什麼都沒概念),另外QMU也有專門幫助國際學生的部門,可以預約給老師檢查文法的部分,這點幫助超大!讓我平安地用破破的第二外語完成了厚厚的論文!
整體學習的心得,短兒個人是還蠻滿意的啦~ 滿分十分的話,我給七分好了~~
但或許我算是幸運的,聽過有同學的實習單位很晚才開始,又或是督導換來換去···等等,英國也動不動就在罷工,老師一罷工學生也不能怎麼辦,當你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好的感受時,老師還會鼓勵你去探索這個感受···應該不少人心裡會傻眼想說怎麼不是校方探討怎麼改善?
但就因為這是一門心理健康相關的課程,兩年的訓練下來,
確實會針對自己的生命議題有很大的探討和發現,在與人相處上也會開始有更深的覺察力。
成績方面,如果你選擇在英國留學,其實不難畢業,甚至我敢說很好畢業跟拿高分!可能就在他們的自由心證和超寬尺度的教育下,身為亞洲背景的學生,只要拿出一點點刻苦耐勞的心力,往往成績都不會太遜色,(我最後的總成績拿到了最高等級Distinction)
而我有班上不少英國人的同學,論文整整遲了好幾個月才交,隔年還是開心的都畢業了~英國還蠻照顧每個人當時的身心狀態,如果有需要延遲都沒有關係。
但比較困難的就會在課程中主動發言和討論的部分,這點我也是到了第二年才比較克服,不至於整個過程像個啞巴···
另外,留學英國也是個很好鍛鍊自制力的機會!很多時間都是要自己主動閱讀學習,除了幾個作業要寫,沒有“考試”這回事,每一次的實際操練就是考試了吧~也因為這點,可能有人畢業後會覺得沒學到什麼,但也可能有人收穫滿滿,有人不習慣英國這樣沒標準答案的風格,覺得上課都不知道在幹嘛,但也有人就喜歡在這樣更大的可能性中探索。
最後還是要套一句話:「一個治療師的養成可以花十年以上」,真的不是一畢業拿了證書以後就能自信滿滿的去做藝術治療,很多能力還是得在工作經驗中累積,
這點就連老師自己也承認:畢業只是剛開始而已!
發現光是打學習心得就滿滿了,下篇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畢業後的出入和發展的可能性囉~希望對於有興趣出國學藝術治療的朋友有幫助!
最後硬要附上我當時的畢業照~祝福大家求學都順利呀!
by 短兒